時下,“電子榨菜”的說法很火,它指涉的是年輕人吃飯時觀看的視頻。如同榨菜可下飯,“電子榨菜”如今也愈發成為年輕人不可或缺的佐餐標配?!半娮诱ゲ恕笨梢允墙浀淅蟿?,可以是歡快的語言類綜藝,可以是電子游戲或體育比賽的集錦,也可以是二次創作的影視劇解說。
可以說,“幾分鐘看完一部電影”或者“幾分鐘看完熱播劇最新劇情”的影視解說,已經成為“電子榨菜”最重要的口味。這也意味著,現在很多觀眾追劇不是直接看劇,而是到短視頻平臺上追“解說”,因為影視解說更通俗易懂,也更節省時間。幾分鐘影視解說的流行,是信息爆炸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結果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里,受眾可以選擇的娛樂方式太多了、可及的影視劇太多了,反而有了選擇困難癥,也愈發缺乏耐心、愈發無法忍受“無聊”,以至于劇集有“生死7分鐘,黃金前3集”的說法,甚至觀眾可能連7分鐘的鋪墊都覺得過長。與此同時,生活節奏加快,年輕人忙碌一天后的休閑時間并不多,看一部兩小時的電影都顯得頗為奢侈。于是,濃縮的影視解說成為替代選擇,它信息直給、時間簡短、表達高效。所以近年來,影視解說在短視頻平臺上風行。
但影視解說備受質疑和詬病的是,它對影視劇的壓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影視劇的“肢解”,并加劇了文化速食主義。譬如很多電影在解說后都被簡化成“小美與小帥的故事”:男主角叫“小帥”,女主角叫“小美”,反派叫“喪彪”,有胡子的必然是“胡子哥”……特別是,解說詞也已形成套路。所有的簡化都只有一個目的:讓觀眾以最低的門檻理解這個影視故事。有人貼切地形容,“解說要做的不僅是把飯嚼碎,還要嚼爛,變成一攤面目不清的糊狀物,方便觀眾進行吞咽”。
將經典影視作品簡化為直白、簡陋的故事梗概,它帶來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:只剩下干巴巴的故事,審美蕩然無存,思想也大打折扣。固然影視劇是故事的藝術,但它也是鏡頭的藝術,有時鏡頭比故事寄寓了更豐富的美學表達與思想內涵。就像觀眾可以用十分鐘了解《小城之春》講了什么故事,但觀眾無法在十分鐘內就完整感受電影的東方意境與美學;觀眾可以在十分鐘內知道《阿凡達》講了什么,卻無法感受大銀幕帶來的光影震撼……總之,影視解說榨干了鏡頭、調度、意象、蒙太奇、隱喻,將所有的影視劇都變成了“故事會”。
有人辯解說:現在又有多少影視作品值得完整觀看?影視解說并不會影響他們對于經典的接受,很多人恰恰是看了對經典作品的解說后,才去尋找原作看的。就像去年的電視劇爆款《覺醒年代》,先在短視頻上解說火了之后,劇集的熱度才迎來一個爆發,影視解說反而起到了宣傳推廣的作用。
這擊中了影視制作方的痛處——確實有一部分影視作品經不起觀眾審視的目光,不值得觀眾花費時間來觀看。不少觀眾有過這樣的經驗:花了錢、騰出時間進影院,兩個小時卻如坐針氈;一些流量明星出演的大制作劇集,為了多賣錢,各種注水,而粉絲的盲目吹捧誤導了觀眾,粉絲控評也淹沒了觀眾的真實評價……這時,影視解說的“吐槽”,則可能是幫觀眾“排雷”、給劇集“脫水”,起到了批評與監督的作用。
因而,對于影視解說不必一棒子打死,而應引導它走在合法的軌道上,在不侵權的前提下繼續發揮作用。這就對解說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不能出于迎合用戶在短時間內獲悉劇情、重要畫面內容的需求而侵犯版權,不能將影視解說僅僅作為“影視劇的故事梗概”,而應回到“介紹、評論”的范疇內,在引用部分影視片段時更要把握好分寸。
對于觀眾而言,將影視解說作為“電子榨菜”當然是一種個人權利,但應該選擇觀看合法版權的影視解說,不要為侵權的影視解說貢獻流量。同時也要意識到,“電子榨菜”雖可以下飯,但作為“速食產品”很難提供真正的營養。要充分領略經典影視作品的魅力,還是應回歸原典。(曾于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