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、2017、2022……年份本身沒有特殊意義,但在特定時空內,一連串的數字卻展現出時間的無窮魅力。
十年磨一劍、十年奮進路,在過去的十年里,我國教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,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,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,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,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……一組組數據無言地記錄著這一切,所有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年的教育變革,共享著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,中國這艘“復興號”巨輪,在教育的戰略支撐下,走得更遠、行得更穩。
回首過去的成績,我們有理由自信和驕傲;而展望新征程,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,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教育所肩負的使命更為艱巨、責任更為重大。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單獨開辟一個獨立章節論述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,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”,首次提出教育是“基礎性、戰略性支撐”。這既是對強國崛起規律、對當今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特征、對未來世界發展大勢的深刻洞察和把握,也深刻反映了對教育的基礎性、先導性、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強調與期待。加快建設教育強國,更好發揮教育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作用,以教育支撐強國建設,黨的二十大報告賦予教育新的戰略地位和歷史使命,更為教育發展錨定了清晰而堅定的戰略方位,為教育系統指明了接續拼搏奮斗的方向。
教育何為、教育往何處去?具體而言,就是要堅持促進公平、提升質量這兩條主線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,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好、更公平、更優質教育的期盼,以教育公平夯實社會公平的基石,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打牢基礎;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,源源不斷培養和輸送各類高素質人才,源源不斷產出更多原創性科技成果,努力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力量。
我們看到,教育系統準確識變、科學應變、主動求變,以新的姿態,因應著這種變局。其中,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,無疑是過去一年教育變革與發展中最亮眼的篇章。從年初把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列入教育部工作重點,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,再到年底召開2022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等,形成了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。2022年可謂教育數字化戰略轉型元年,教育領域進入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時代。
從教育信息化到教育數字化,背后不僅僅是概念的變化,還是內涵的拓展和深化,是教育與信息化、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。教育數字化,不僅僅是單純用技術和工具改進教學,更是將數字技術整合到教育領域各層面,推動學校管理、教學范式、教學過程、評價方式、學習文化等全方位的創新與變革,更好實現教育優質公平與支持終身學習。它不僅是順應數字化大勢的必然要求,更是賦能社會和教育改革創新,破解教育改革發展難題,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,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選擇。
教育數字化戰略意味著教育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從一種教育發展戰術,上升到重塑教育、提升綜合國力的重大戰略。這是一種方向和路徑的戰略轉型。戰略轉型,當然意味著機遇與挑戰并存。前路迢迢,任重而道遠,但既然已經啟動,就無懼山高路遠。
技術與人才,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兩翼。實現教育現代化,必須堅持雙輪驅動。如果說,教育數字化是依托技術的力量重塑中國教育的戰略轉型,那么打造大國強師隊伍,則是依靠人的力量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。過去的這一年,“師范熱”“教資熱”引發全社會的關注,這背后有著復雜的多方面原因,既有經濟發展趨勢、就業形勢之變,也有學生就業心態之變。當然,近年來教師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,教師職業吸引力增強有目共睹,也是催生優秀人才積極從教的重要因素。
教師隊伍是教育強國的第一資源,新的歷史方位下,教育面臨更為艱巨的任務,對教師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唯有用更有力、有效的強師、優師、惠師舉措,才能更好回應時代的要求,滿足廣大青少年學生對教師職業的期待。
星空寥廓、征途漫漫!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,我們要以“一萬年太久,只爭朝夕”的緊迫感推進教育改革發展,不斷強化教育的基礎性、戰略性支撐作用,加快建設教育強國,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繼續貢獻教育的澎湃力量。(執筆人:楊三喜)